□ 周文博
農業(yè)、農村、農民一直是當代中國報告文學常談常新的話題。歐陽華的長篇報告文學《十年巨變——鄉(xiāng)村振興的李寨實踐》在精神氣息上迥異于之前的“三農”主題報告文學,作品對黃淮平原深處李寨村黨支部書記李士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故事進行了詳盡敘述與深度解讀,《十年巨變》以時間為軸線,客觀描述了李寨村從貧窮到富裕的華麗蛻變。
《十年巨變》的藝術觸發(fā)與創(chuàng)作目的,已然不再是有感于農業(yè)農村積貧積弱的狀態(tài)從而暴露具體的“三農”問題,作品所呈現(xiàn)的內容是李士強書記等干部奮力脫貧攻堅、以實干精神解決上述問題的過程。文學是生活的美學呈現(xiàn),而紀實文學是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綜合。內中的轉向歸因于現(xiàn)實語境所產生的重大變化,即反腐倡廉、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成功開展使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黨員干部群策群力、鄉(xiāng)村產業(yè)不斷發(fā)展等客觀現(xiàn)象已然普遍化。如果說《我向總理說實話》《為農民道歉》等新時代之前的作品是反映“三農”問題“從無到有”的過程的話,那么,《十年巨變》就是書寫這些問題又是如何“從有到無”的回音壁,它與先前的批判性作品共同以文字的形式構造了一個全面、完整、豐滿的農村發(fā)展歷史進程。
《十年巨變》相較于其他“三農”報告文學,理性書寫構成了重要特色。文學作品需要帶著感情去寫作,可是過多的抒情有時會影響作者對知識性材料的整理與敘述,影響人們理智的分析與判斷以及對社會的深入思考。許多紀實文學文本難免會犯這樣的錯誤,最終導致他們理性書寫力度的缺失與不足。但歐陽華卻很好地平衡了主觀抒情、知識陳述與理性分析之間的關系。作者的主觀抒情緊密結合了李寨村的振興過程,在對李寨村振興予以禮贊的同時,又引出了鄉(xiāng)村振興的理論基礎、政策依據(jù)與科學方法,并予以系統(tǒng)性地知識陳述。《十年巨變》將大量相關知識注入文字之中,實現(xiàn)了感性與知性的統(tǒng)一,后面作者又以這些知識作為數(shù)字案例與相關例證,對李寨村的鄉(xiāng)村振興實踐進行了深入剖析。
茅盾曾說:“好的報告文學需要具備小說所有的藝術上的條件?!眻蟾嫖膶W區(qū)別于新聞等非虛構文本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的文學性。在“三農”報告文學發(fā)展初期,因為作者過于追求真實或注入過多情感,許多“三農”報告文學作品缺乏藝術上的錘煉,從而使其文學藝術特性有所喪失。歐陽華似乎注意到了這樣的不足,因此,她在《十年巨變》中有意識地運用了人物塑造、隱喻修辭、環(huán)境描寫等藝術性寫作技巧,以增添文本的可讀性。比如對李士強的塑造,就是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暗湫汀笔且环N文學的理想形態(tài),作者通過樹立李士強這個典型,賦予了扶貧干部形象以生命的魅力和靈魂的深度。文本中的李士強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樸實的語言風格,在他身上,我們不僅可以體會到脫貧攻堅工作的真實狀況,也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時代的脈搏與動向。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巨變》的語言沒有因為敘事角色的淳樸個性與科學語言的融入而變得平淡直白、味同嚼蠟,作者在以鄉(xiāng)村風貌與景物為書寫對象時,依然運用了成熟的審美修辭,作者對李寨村梨園的描寫就是一種詩意的、文學的語言:“一棵棵梨樹張開粗碩的果枝,飽綻著芬芳的花朵,花瓣潔白如玉,環(huán)抱著細絨花蕊。”作者在關注到梨園的實用性的同時,又花費筆墨展現(xiàn)其審美意義,可以說是一種詩性的體現(xiàn)。
綜上,作者以書寫形態(tài)的平民性、價值取向的超越性完成了《十年巨變》這部優(yōu)秀的紀實著作,不僅可以給讀者帶來愉悅的審美感受與道德感染,同時,又能成為讀者了解鄉(xiāng)村振興真實面貌、吸收脫貧攻堅成功經驗的重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