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鴻岐
想到《隴東報》陪我度過了38個春秋,心里不由生出萬千感慨。
記得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還是個放羊娃,在那個無書可讀、信息閉塞的年代,《隴東報》是難得的精神食糧。一張報紙到手,我反復閱讀,學習黨的政策,了解政府工作動態(tài),還別說,居然提高了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隴東報》的辦報思想、欄目設置、編排理念、用稿風格都發(fā)生了極大變化。我平時喜歡關注時事,看著看著便有了投稿的沖動。于是,我留心觀察,勤于思考,下功夫采寫。不久,我采寫的《不等群眾告上來,干部已經訪下去——環(huán)縣車道鄉(xiāng)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環(huán)縣出現(xiàn)新型農業(yè)生產聯(lián)合體》等稿件陸續(xù)被刊登在《隴東報》頭版頭條,我因此也成了《隴東報》的通訊員,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與此同時,我撰寫的大量雜談類文章在《隴東報》“大家談”“經濟雜談”等欄目刊發(fā),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在《隴東報》當時的“山花”文藝副刊發(fā)表。1992年,《隴東報》面向全國為彭陽春酒征集廣告詞,我創(chuàng)作的“仙界桂花酒,人間彭陽春”獲得了一等獎。領獎之日,得到李星元、張新合等老師的熱情接待,我還學習到了許多寫稿技巧。時至今日,回想起來,仍然感動不已。此后,我撰寫的各類稿件在《農民日報》《經濟日報》《甘肅日報》得以發(fā)表,這都得益于《隴東報》的培養(yǎng)。
作為一名基層農村工作者,我覺得農民是這個時代最值得關注的群體。我每天行走在家鄉(xiāng)赤熱的土地上,頭上頂著烈日,腳下沾滿泥土,采訪本上記下的每一句話,都記錄了父老鄉(xiāng)親濃濃的感情?!峨]東報》以一紙之薄穿越歷史浩瀚云煙,展現(xiàn)出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我們就此有機會將這個時代的人們,在困厄中昂揚奮斗的故事記錄下來,濃縮在一篇篇報道、一張張圖片、一塊塊報紙版面上,為各項事業(yè)的穩(wěn)步推進匯聚強大正能量。
如今的《隴東報》弘揚傳統(tǒng),改革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策劃推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影響深遠的重點主題宣傳、戰(zhàn)役宣傳、典型宣傳、欄目宣傳,策劃開展了一系列大型社會公益活動。先后被評為“中華老字號”“甘肅省十佳優(yōu)秀報紙”,副刊欄目“一點慶陽”獲中國城市黨報新聞獎和甘肅省新聞獎“名專欄”;多名職工榮獲甘肅“五一勞動獎”、甘肅新聞“雙十佳”稱號、慶陽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及慶陽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稱號,眾多作品獲得甘肅省新聞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慶陽市新聞獎……
時代如潮,歲月留痕。每當我翻閱《隴東報》的時候,我也像所有普通勞動者一樣,盤點《隴東報》這滿滿當當?shù)摹笆粘伞?,不禁為自己曾經的努力、曾經的思考、曾經的付出而倍感自豪?/p>
時光悠悠,風雨幾度。我與《隴東報》,情懷仍依舊。衷心祝愿她枝更繁、葉更茂、花更艷,和老區(qū)人民一起幸福“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