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鎮(zhèn)原縣城出發(fā),沿著鎮(zhèn)殷公路一路向北,趟過交口河,就進入了聞名遐邇的廟渠鎮(zhèn)境內。
走在廟渠山塬相間的大地上,放眼望去,黃土高原的獨特地貌在這里猛地漩卷著涌入眼簾;蒼藍的天穹下,雄渾的黃土高坡層巒疊嶂;長長的盤山路猶如一條飄逸的綬帶,纏繞著蒼蒼茫茫的大山區(qū)分著遠山近塬的真實面目。
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之處;也是漢唐時期通往西域的交通樞紐,這里出土的眾多文物,它用無聲的語言訴說著這里曾今的輝煌與繁榮。
1975年8月廟渠文夏村出土的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雕磚,胡人牽駱駝、牽馬雕磚圖。牽馬胡人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足蹬高筒靴,頭戴尖頂氈帽,帽頂有纓,深目高鼻,腮下有長須,裝束打扮呈異域風情。牽駝的胡人一手提韁繩,一手拿短棒,作驅趕駱駝狀。駱駝健壯雄健,頭上昂作嘶鳴狀,呈昂首邁步的姿態(tài)?!昂藸狂劇碑嬒裨趶R渠的出現,生動刻畫了當時胡人的形象,再現了北宋時期絲綢之路進行商貿往來的繁榮場景。
清水河是編織廟渠山溝的經脈,在漫長的歲月更替中,在廟渠鎮(zhèn)店王村的山溝內與數百米高的石崖相遇,繼而從斷崖絕壁呼嘯流下,跌落崖下潭坑;落水沖崖漱石,卷起雪白的水花,構成碧波譚的神奇的自然景觀。碧波潭四面溝壑縱橫,氣勢磅礴,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成為歷代兵家之爭之地。
相傳北宋時期,楊文廣在清水河上游的柳州城戍邊,一日帶領兵士巡邏路過此處,見這一奇山異水,內心思忖這飛瀑激流的地方,一定有什么奇異之處,遂命令軍中教頭在碧波潭一帶訓練兵士。一日早晨,大霧尚未消散,遼軍突然大軍壓境,驟然之間,鼓聲號角大作,遼軍兩翼騎兵率先出擊,中軍兵士則隨后四面圍攻,柳州守城將士寡難敵眾,被遼軍團團圍困在城內,楊文廣采取餓馬搖鈴,懸羊擊鼓之術迷惑敵人,指揮兵士秘密在城內挖出一條隧道,趁夜色逃出。
楊文廣是否在此活動過,史志并無記載,但清水河兩岸至今仍傳唱著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楊文廣兵困柳州城》,“二月里楊柳開花喜春風,楊文廣困在柳州城,一無糧草二無兵,陣陣不離穆桂英……”。古老民歌似乎能證明,這里與楊文廣有關。
清水河是一條古老而文明的河,滋潤方圓百里,萬物生靈,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黎民百姓,催生了這里的農耕文明發(fā)展。
1989年,人們在清水河邊的老虎咀遺址,發(fā)現了37節(jié)陶水管,老虎咀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這里先后出土了陶水管還有石斧、石刀等器物。這種陶水管,長50.3厘米,直徑11.8厘米至17.2厘米,為紅陶制作,管子兩頭接口,一大一小,大門端為母口,小端為子口,母口可與另一節(jié)水管的子口相連接,然后依次套接,直至達到所需要的長度。老虎咀遺址屬于常山下層文化,距今四千多年。據史學家考證,老虎咀遺址出土的陶水管,是我國最早的水管引灌形式。
廟渠境內稠密的烽火臺,是一道壯美的風景線;連綿起伏的丘陵上,一墩墩烽火臺兀立山頂高處,一個連著一個,從連綿起伏的山梁上,一路向北延伸,進入浩瀚沙漠。登上烽火臺,總能引發(fā)人們無限的邀想。千百年前,在此守邊的人,在烽火臺上點起的柴火濃煙升天,得到邊關告急,關內將士人喊馬嘶昏天黑地,十萬火急調兵遣將的情形似在眼前;歷史上那個的“烽火戲諸侯”典故,是否這里的烽火臺上也是否為博褒姒一笑,也燃起過一股濃濃的狼煙……。
“狼煙己共胡沙遠,嶺上空留烽火臺?!狈榛鹋_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斷垣殘基,失去它原來的意義,但它依然端端正屹立在的高高山頂上,屹立著幽渺的古意,不可征服的一種強意志。歷史的腳步雖然已遠,但青山依舊在,浩瀚還在。烽火臺古老的容顏,彰顯著一種厚重之美;烽火臺神秘的古韻與這里神奇的自然風光將共同構成多彩的旅游資源。
沿著山間的小路迤邐前行,那一山醉人的綠讓人驚羨不已,此刻槐花開的正歡,云氣繚繞的山間彌漫著甜甜的花香;鳥雀成群結隊在林間穿梭,不知疲倦的賣弄著嘹亮的歌喉,躲在草叢中的山雞,突然振著翅膀嘎嘎嘎飛起,驚的正在吃草的野兔撒起歡子逃竄……。
樹木是村莊的靈魂,廟渠人自古注重生態(tài)保護,這里人人熱愛生態(tài)建設,各項發(fā)展始終堅持以保護、培植、利用和開發(fā)生態(tài)為重,以可持續(xù)為首,境內的一花一草,一樹一山,都注入了這里人民的深厚情感。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廟渠人民每年堅持義務造林,換釆了今天山青水秀,萬壑鳥鳴。
廟渠,一個美麗神奇的地方,從歷史煙云深處走來;正邁著闊步從綠色農耕生態(tài)文明的大道上走來,走向小康,走向遠方。
作者簡介:
秦克云,生于1970年,甘肅省鎮(zhèn)原縣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甘肅作家協會會員,甘肅詩詞學會會員,慶陽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中國應急管理報》《民主協商報》《甘肅農民報》《甘肅經濟日報》《蘭州日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