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的念頭由來已久。上中學時,關于泰山的文章和唯美詩句不間斷的充塞在腦間,不知不覺中對泰山的印記越來越深,那種渴望一游的沖動與日俱增。
壬寅年桂月,我終究是來了。從旅游攻略中看到,登泰山一個手杖還是必需的,于是我讓隨行的女兒去廣場邊商店買了兩個。從紅門而入,踏著蜿蜒而上、逼仄且歷經千年風雨沖刷,無數(shù)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先賢先哲、蕓蕓眾生走過的臺階,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古代。
泰山山體上有寺廟、宮、觀等古建筑群,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有石塢松濤、云海玉盤等美麗壯闊的自然景觀,其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同地質奇觀融為一體,蔚為觀止。由于時間關系,山上的寺廟、宮、觀等古建筑僅是走馬觀花,一覽而過。山上的大小石刻令人印象感觸頗深。在登山過程中,石刻隨處可見。我同大多數(shù)游客一樣,一個勁地拍照,至于拍的內容別說是明白其意,就連字都認不全。
從紅門開始至玉皇頂,幾乎全部為盤路。一路向上,越走越陡,最陡峭險要處名曰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此處兩山峭壁如削去了一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云梯。登山當日,游人如織、比肩接踵,站在下面遠望,行走在十八盤上的人像一條五彩斑斕的繩子,緩緩地移動著。及至,則抬頭是腳、低頭是頭,不敢后視。
于我而言,登山的心路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開始興致勃勃、滔滔不絕,中途渾渾噩噩、暈暈乎乎,到最后意興闌珊、默默不語。這個過程是大量體力的消耗,是審美的疲勞,是對雙腿特別是膝關節(jié)的全面檢驗。登山路上,我是走走停停,數(shù)次坐下來吃零食補充體力,孩子看我走得太慢,心性急,幾次超過我后又在前面坐著等我,最后背的行李都歸了孩子,我只管自己。在最艱難將要放棄的時候,孩子把他的手杖給了我,鼓勵我堅持到底,甚至要攙扶我,被我拒絕了。我一手拄著一個手杖,弓著腰艱難的前進著。看著孩子背著偌大的背包,輕松自如登山的步伐,內心既有孩子長大了,懂得體諒父親的欣慰,更多是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俗務纏身,身體每況愈下的心酸。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個世界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站在泰山峰頂,俯瞰著泰安市區(qū)和群山,才真正體悟到大自然的浩渺廣博、包羅萬象、雄奇壯觀。歷史長河奔流不息,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有幸登上泰山,與先輩對話,與靈山私語,不負此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