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甘肅鎮(zhèn)原縣馬渠鎮(zhèn)三合村的杜林小學,坐落在海拔1500米的山頂上,是一所典型的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這幾年,不少學生隨著父母進城或是遷入新農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近進入鄉(xiāng)鎮(zhèn)學校學習。如今,“留守”在這所山頂小學的只有3名老師和4名學生。
杜林小學全體師生合影。
歲月相守
12月10日,記者從甘肅鎮(zhèn)原縣城出發(fā),往西北方向驅車70多公里來到地處偏遠山區(qū)的甘肅鎮(zhèn)原縣馬渠鎮(zhèn)三合村。一路翻山下溝過橋,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都是在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間穿行。山峁峁上的層層梯田仍有大片積雪覆蓋,不少盤山路段冰雪未融,車子小心翼翼地駛過,貼著溝畔拐過一道又一道彎。
一路同行的甘肅鎮(zhèn)原縣馬渠鎮(zhèn)中心小學業(yè)務主辦王志龍對這條路再熟悉不過。
2006年,剛參加工作的王志龍分到杜林小學任教,每周騎著摩托車往返于學校和鎮(zhèn)上。
“原來這條路可不好走,車一過去土就揚起來了,有的地方特別陡,車上不去就得下來推著走,雨雪天氣時常斷路,外面的人進不去,里面的人出不來。那年下了一場大雨,山上的洪水沖下來把一座橋給淹了,我從鎮(zhèn)上開完會著急趕回學校,當時也沒多想,就把鞋和襪子一脫,推著車蹚過去。過去了再找個草堆,把腿腳上的泥蹭一蹭,然后穿上襪子繼續(xù)趕路?!蓖踔君埜嬖V記者,那時候的杜林小學還在山溝里,幾間土坯房,六七個老師,幾十個學生。2007年秋季,學校從山溝里搬到了山頂上,學生們終于坐在了磚木結構的教室里上課。
雖然只有4 名學生,但課堂學習氛圍濃厚,每個人都專心致志。
車行至三合村村道的岔路口,順著左側一道長坡徑直而上,杜林小學就靜靜地坐落在山頂上。這所創(chuàng)辦于1952年的鄉(xiāng)村小學,至今已走過68年的風雨歷程,在校學生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100多人。
杜林小學現任校長劉龍就是從這所小學走出去的學生?!霸疽灿袡C會去條件更好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工作,但是,當看到曾經教我成長的老師依然堅持在教學一線,見到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我想我該留下來做點什么,這是一種感恩,也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劉龍說。
雖然記憶中的“母校”各方面的條件都沒法和現在相比,但每次回想起來,他的內心仍然充滿著溫暖和感動。
美術課上,教師王志斌和孩子們一起畫畫。
“那時的校舍還是村里集資建起來的6間土坯房,四面漏風,冬天寒風嗖嗖鉆進來,凍得人直跺腳,一到課間,同學們就跑在操場上曬著太陽、啃著饃。教室里的木頭桌椅都是修了又修,三四個同學擠在一張桌子上學習,老師們就連一支粉筆都得節(jié)省著用。除了課本之外,同學們僅有的課外閱讀就是幾本圖書連環(huán)畫。”劉龍說。
心中有愛
盡管曾經的校舍破舊而簡陋,條件非常艱苦,但它卻承載著一個小山村的希望——“知識改變命運”。
學校僅有的幾位民辦教師都全身心地撲在了教育事業(yè)上。不僅為學生們開設了語文、數學、地理、自然、歷史、勞動技能等多門課程,還在生活上處處關心照顧著這些山里的孩子們。
今年53歲的王志斌,35年來一直堅守在杜林小學,他目送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出校門,這其中就有他的學生劉龍。學生從最初的一百多人到幾十人,再到上學期的十幾人,如今只剩下幾個人,時光荏苒,可他對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卻從未改變過。
孩子們在操場上打羽毛球。
1985年9月,18歲的王志斌高中畢業(yè)之后如愿以償成為村小學的一名教師,在那個年代,村里能念到高中文化的人屈指可數。
“在我小時候,哥哥在外面的煤廠干活,隔段時間就托人寫信給家里報平安??墒羌依锶硕疾蛔R字,每次父母一拿到信就要跑上幾里路找人來念,有時候找不到人,父母心急如焚,就怕哥哥在那邊出什么事。后來,家里為了能有個識字讀信的人,我父母決定不管條件有多苦,也要供我念書?!蓖踔颈笳f。
從教之后,王志斌始終堅定著一個信念:“窮山溝的孩子只有念書才有出路,有知識有文化才能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將來不管做什么,都能有更好的人生和未來。”
三合村山路崎嶇,距離馬渠鎮(zhèn)大概有10公里路,過去交通不便,沒有通車,出行全靠走路,往返步行需要4個多小時。每到開學季,王志斌和學校另一位老師一大早就出發(fā),趕到三岔鎮(zhèn)排隊取教科書,然后坐著班車把書帶到馬渠鎮(zhèn),再從鎮(zhèn)上把裝滿兩大布袋子的書背回學校。
校長劉龍給孩子們講解作業(yè)中遇到的難題。
“那時候比較年輕,走一陣歇會兒緩口氣,再接著背,心里就想著不能把娃娃們開學上課的事給耽誤了?!边@些年來,王志斌一邊務農一邊代課,家里原有的40畝地全靠他和妻子種些口糧,養(yǎng)活全家老小。
1997年,王志斌拉著架子車回家勞動,下山的時候在陡坡上翻了車,腿部嚴重受傷,他被鄉(xiāng)親們輾轉抬到醫(yī)院接受治療,出院后回家養(yǎng)病。這一年,他正好帶著畢業(yè)班,學生們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要參加考試。
為了明天
“班上娃娃們來看我的時候,都問我什么時候能給他們上課,看著那一雙雙渴望的小眼神,太讓人揪心了?!蓖踔颈笾两窕貞浧甬敃r的場景,依舊忍不住哽咽,紅了眼眶。
王志斌不顧家人勸阻,拖著“石膏腿”,坐在驢背上,讓家人扶著護送回學校。他在宿舍的床頭放上一個小黑板,架著雙拐坐在床邊上給學生們上課、改作業(yè)、講解練習題。那一年,他所帶的畢業(yè)班語文和數學成績均在全鄉(xiāng)名列前茅。
孩子們在學校食堂里打飯,午飯是香噴噴、熱騰騰的面條。
這么多年來,王志斌一直堅守在鄉(xiāng)村的講臺上,先后帶出了200多名孩子,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他說:“看著學生們走出學校的那一刻,心里雖然舍不得,更多的還是希望他們從這里走出去以后,能繼續(xù)把書念好,擁抱更美好的明天?!?/p>
近年,隨著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的實施,杜林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和生活設施得到很大改善,教師們的待遇也逐步提高。2016年,學校又蓋起寬敞明亮的新校舍和圖書館,校園道路硬化、操場平整,籃球、足球、乒乓球等體育設施配備齊全;學校在去年接通網絡之后,多媒體互動課堂、遠程教育課堂等電教設備、資源也全面啟用。
2019年,時隔15年之后,劉龍兜兜轉轉又回到昔日的母校擔任校長,和曾經教過他的老師王志斌、同窗好友林亞東一起守護著4名學生。其中,二年級和三年級各1名學生,五年級2名學生,有3名學生都是建檔立卡貧困生。3名教師共同承擔著所有年級的全部課程,教學之外也承擔部分照顧孩子日常生活的任務。
天氣晴朗的時候,教師王志斌喜歡教孩子們打籃球。
“現在學??梢蚤_展實時同步在線互動課堂,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增加教學的互動性、趣味性和體驗性,讓學生們更好的接受新知識。”劉龍說,在今天的校園里,學生們只管讀好書。
此外,學校還為學生們提供營養(yǎng)午餐,每周供應2次牛奶以及肉、蛋,每人每天的標準是4元錢。
整合并不能解決所有孩子的上學問題,目前,馬渠鎮(zhèn)50人以下的小規(guī)模學校還有8所?!霸谵r村,一所學校就是一個希望,為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輟學,滿足他們就近入學的需求,只要有一個學生,我們也要堅守在這大山里?!眲堈f。